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环境公开

环境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公开

绿十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19/7/4 14:51:03







1.5 工作原则

 公司在建立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 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公司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公司与周边企业之间、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区域企事业单位联动。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2). 坚持培训演练,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2 基本情况

2.1公司简介

2.1.1公司地址

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香港绿十字公司外商独资企业。职工人数280人。单位代码:913404006103799005。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6°38',北纬32°32'。南邻206国道,东邻华辰制药,北邻东芝堂药业及山河药辅,西侧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厂区占地面积33300m2,其中建筑面积12500m2,绿化面积9990m2

2.1.2 地质地貌

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淮南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距淮河2000米,东距大涧沟(淮南市城市排洪沟)1500米,属微丘地带,海拔高度在21-28m之间,大部分海拔高度在23-25m之间,地势较为平坦。工程地质属奥陶纪石灰岩,土质为粉砂质土层,土壤许可耐压力一般为15-20t/m2。地下水位藏甚浅,水位变动受降雨影响,地下水十分丰富。

2.1.3 气象特征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季节性明显。春暖秋爽,夏炎冬寒,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春季(3-5月)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回升快,日差较大,多偏东风,降水较冬季增多,秋季(9-11月)降温快,凉爽,气温日差较大,常刮偏东北风。夏季(6-8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为全年最高,降水多且集中,多偏南风。冬季(12-2月翌年)天气严寒,有雨雪,多偏北风。

2.1.4主要产品

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以健康人血浆、乙醇等为原辅料,经过分离提取,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6个品种,11个规格的产品。

2.2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

2.2.1主要产品产能、生产工艺情况

年设计投浆150吨,生产人血白蛋白、丙球蛋白及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厂区以血液制品车间为主体,配套建设动物实验室,制冷机房、宿舍、食堂、办公室及污水处理场,采用活性污泥法对废水进行处理,日最大处理污水能力300吨。生产工艺采用低温乙醇法,利用健康人血浆经低温储存后融化并进行分离,然后在反应罐内加入注射用水、试剂和乙醇进行反应,经提取、过滤、灭菌制成产品。工艺流程见下图。




2.2.2主要生产装置说明

公司生产中的主要工艺设备有反应工艺罐、压滤机、超滤系统、自动在线清洗机、水泵等,另外还有螺杆制冷机组、二级反渗透装置及多效蒸馏水机等公用工程设备。




 2.2.3 主要生产原料

公司主要生产原料为健康人体血浆,具体见表三。



2.3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2.3.1主要水污染情况

根据公司正常生产监测,其水污染由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部分组成。生产污水主要来自血液制品生产车间、动物实验室和酒精回收装置,生产车间废水主要为冲洗罐和地面废水。根据公司自来水消耗统计和淮南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公司废水排放情况如下:


2.3.2主要大气污染情况

(1) 乙醇蒸馏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未凝气

(2) 动物房饲养的实验动物(兔子,小鼠,豚鼠)约240只,产生的粪便会产生氨、硫化氢、胺等恶臭有害气体。

(3) 乙醇储罐呼吸产生废气

(4) 制备注射用水时用纯化水产生的未凝水蒸汽

(5) 蒸汽灭菌柜灭菌时凝结水产生的二次水蒸汽

2.3.3 主要固体废弃物情况

按照工艺计算和统计分析,公司固体废弃物年度排量为:

生活垃圾:25.56吨;工艺废物:44.8吨;污水处理场污泥:50吨;包装材料:36吨。

其中,工艺废物主要包括:不合格血浆、动物尸体、滤纸、废弃组分、血浆袋、过滤器等。

按照《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规定,部分工艺废物属于危险废弃物。我公司已严格按照要求委托有资质的专业企业(安徽浩悦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淮南市康德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进行危废的处置。委托处置合同见附件八。

污水处理厂污泥委托安徽浩悦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合理处置,确保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化。

其他固废处置方式详见表七。




2.3.4 主要噪音情况

1)公司噪声源主要为空气压缩机、冷冻机、风机、水泵等。在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音设备。在噪声级较高的设备上加装消音、隔音装置,如对各种引风机均采取减震基座,连接处采用柔性接头,罗茨鼓风机、空压机的入口设有消音器,并安装在室内;远离办公、生产区域,风管上设置补偿节来降低震动产生的噪声。

2)总体布置上利用建筑物合理布局,高噪声设备尽量不布置于临近边界处,避开边界内外的敏感点,以增加声传播距离的衰减量。

3)搞好厂区内绿化,以使环境噪声值达到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

4)主要区域噪声检测报告见下图。





2.4 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周边环境状况

公司位于淮南市经济开发区内,南邻206国道,东邻华辰制药,北邻东芝堂药业及山河药辅,西侧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周边无机关、学校、居民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大气和声环境敏感点。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为淮河。产生的污水经处理达到《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5-2008)后排入淮南市首创水务第一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后排入淮河。

2)周边环境保护目标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公司南临206国道,北临河滨路,西临振兴路,东边为永兴路,除206国道外,均为开发区内道路,车流量及行人较少。

3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

3.1环境风险源识别

3.1.1 危险源辨识

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化工原辅料及中间产品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进行界定,主要包括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等,而这些危险品是本公司的潜在危险源。本公司涉及物料的危险性列于表。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公司南临206国道,北临河滨路,西临振兴路,东边为永兴路,除206国道外,均为开发区内道路,车流量及行人较少。

3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

3.1环境风险源识别

3.1.1 危险源辨识

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化工原辅料及中间产品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进行界定,主要包括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等,而这些危险品是本公司的潜在危险源。本公司涉及物料的危险性列于表。




3.1.2 生产设施风险情况

生产中的主要工艺设备有工艺分离罐、隧道烘箱、酒精回收塔、酒精储罐等。配套设备主要有制冷压缩机,空气压缩机,蒸馏水机等。制冷剂采用R22和R401A,生产厂房设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生产过程自动监控报警系统,无重大危险源,项目主要危险源来自乙醇贮罐。

3.1.3 危险废物处置情况

公司生产废水由公司污水处理场进行预处理,合格后排至淮南市首创水务第一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见表七。

3.2 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3.2.1重大危险源识别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是依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041-2018)中附录A中有关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临界量来进行筛选。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燃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大气环境及水环境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计算涉气风险物质及涉水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存在量(如存在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年度内最大存在量计算)与其在附录A中临界量的比值Q:

本企业涉气风险物质及涉水风险物质均为乙醇和乙酸,识别结果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Q<1,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通过对危险源基本情况的筛查和辨别,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包括盐酸、乙醇、乙酸等化学物品有一定的腐蚀性、易燃性和反应活性,其中乙醇的使用量较大,其它辅料较少,依据厂址周边环境以及国内外同行业事件统计分析及典型事件案例等资料,为体现项目针对性,确定本公司环境风险的重点是乙醇在贮存、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泄漏。

3.2.2 可能发生的事件预测及波及范围

根据我公司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源点的综合考虑,对我公司可能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预测如下:

根据我国使用危险品的相近行业的有关资料对引发风险事件概率的介绍,我国主要风险事件的概率见表十四。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我公司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主要为物料输送、存储系统等破损引起的易燃物泄漏以及危险化学品、污水、危险废弃物等泄漏从而引起的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

3.2.3最大可信事件的确定

从上述事件危险单元评价中可以看出,公司存在的事件风险主要为有害物质泄漏。储罐发生泄漏机率较大并可能引起火灾,根据化学品贮存量和泄漏物质的危险性大小,本公司最大可信事件为乙醇储罐的泄漏。

项目存在的事件风险主要为火灾、爆炸和有害物质泄漏,生产过程虽在低温下进行,但乙醇蒸馏具有较高温度,故生产过程中具有引起爆炸的可能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易燃物与有毒物量小,且未构成重大危险源,即使发生事件,对环境影响较小。

由于本公司生产所用物料均为常压低温或常压常温贮存,因此真正环境风险较大的是贮运过程中发生的泄漏与其引起的火灾,以及消防扑救后消防废水的处理。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 组织机构

4.1.1 应急组织体系

领导机构:公司成立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常务副总经理领导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公司有关领导按照业务分工和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中担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公司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发生环境事故时,以应急小组为基础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

办事机构: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管理事务与协调工作。指导公司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综合协调信息发布、情况汇总分析等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专业应急救援小组:专业应急救援小组由公司有关部门领导和员工组成。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

公司应急组织体系见附件一。

4.1.2 应急组织机构组成及分工

4.1.2.1公司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公司常务副总(朴东焕)

副总指挥:公司生产负责人(谭永杰)

成员:安全负责人(马杰)、工务负责人(尹鑫)、质量保证负责人(杨小明)、生产支援负责人(李锦姬)、质量控制负责人(郑锐)、总务负责人(杨杰)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工务部(3316441)

4.1.2.2 指挥部人员分工

总指挥:为公司首要应急协调人,全面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副总指挥:为公司后备应急协调人,协助总指挥负责具体的指挥工作,当总指挥不在现场时,副总指挥行使总指挥职责。

工务负责人:为现场应急协调人,协助总指挥负责事故现场的救援、抢修工作的安排。负责事故处理时生产系统开停车指挥工作。负责事故现场洗消去污工作。负责事故现场设备的抢险、抢修工作。负责联系外部力量对事故现场设备的抢修工作,并未事故现场设备的抢险、抢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未到事故现场时,工务负责人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安全负责人:负责协助副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报告、通报情况和事故处理工作,确保事故处理外线畅通,应急指挥部处理事故所用电话迅速、准备无误。负责协调事故现场及扩散区域内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质量保证负责人:按事故后生产调度指令,正确处置有关的开停产的各项善后工作,集中可以集中的车间人员、消防器材、防护用具,随时按现场指挥部的命令,支援现场抢救的各项工作。

生产支援负责人:负责事故现场物资物料的转移及处置工作。

质量控制负责人: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中毒人员救治及护送转院治疗和救援车辆调配。

总务负责人: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工作,负责抢险物资运输,负责现场警戒、治安保卫、人员疏散和道路管制工作。

4.1.2.3 应急救援咨询专家组

由公司工务办公室负责人方仁江任组长,由生产、电气、运行、维修、水处理等相关人员组成应急救援咨询专家组。参与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应急处置的决策和灾害评估提供咨询。

4.1.2.4应急救援小组

发生紧急事故时,迅速在事故现场附近就地安全地带设立临时指挥部,由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总指挥,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调度;总指挥不在时,副总指挥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现场指挥;当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未到事故现场时,应由事故所在部门负责人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全公司范围内一切救援力量与物资必须服从调派。公司所有部门都有职责参与应急救援。

根据各自职能特点和现场应急需要,公司成立七个救援小组:抢险救援组、现场应急处置组、医疗救助组、物资保障组、通讯保障组、疏散引导组、事件调查组,各组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组长缺位时由副队长补位。

4.2 职责

4.2.1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1)组织制定危险废物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4.2.2 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

1)执行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决定;

2)负责组织公司各应急救援小组,落实应急救援人员(包括应急队伍及各专业小组负责人和人员),并存档;

3)实施应急救援预案的管理工作;

4)检查抢险抢修、个体防护、医疗救援、通讯联络等装备器材配备情况,是否符合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能有效使用;

5)检查应急救援的物资的准备情况;

6)负责员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及应急救援演练;

7)负责与外部有关部门的应急救援的协调、信息交流工作;

8)建立并管理应急救援的信息资料、档案。

4.2.3 应急救援咨询专家组

1)指导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修改完善;

2)掌握公司区域内重大危险源及易燃易爆、防火重点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3)对环境事故的危害范围做出科学评估,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4)参与事故危害范围、事故等级的判定,对事故影响区域的警报设立与解除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5)知道各应急救援小组进行现场处置;

6)负责对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和财产损失程度评估工作。

4.2.4 各救援小组职责

1)抢险救援组职责:

由总务、工务、生产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人:陈浩。办公地点:生产部办公室。电话:3316342。

a.接到通知后,迅速集合队伍奔赴现场,根据事故情形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迅速切断事故源和排除现场的易燃易爆物质;

   b.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指令,迅速抢修设备、管道,控制事故,以防扩大;查明有无中毒人员及操作者被困,及时使严重中毒者、被困者脱离危险区域;

   c.现场指导抢救人员,消险危险物品,开启现场固定消防装置进行灭火;

   d.负责现场灭火过程的通讯联络,视火灾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请求联防力量救援;

   e.现场固定消防栓、移动灭火器等要按规定经常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f.负责向外来消防救援力量提供燃烧介质的消防特性、中毒防护方法、着火设备的禁忌注意事项;

   g.有计划地开展灭火预案的演习,熟悉消防重点的灭火预案,提高灭火抢救的战斗力;

   h.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预测设备、管道泄漏部位,进行计划性检修,并进行封、围、堵等抢救措施的训练和实战演习。

2)现场应急处置组:由工务、生产、质量控制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人:苏富军。办公地点:工务办公室。电话:3316366。

a.发生事故后,根据事故情形佩戴好防护服、防毒面具等,迅速奔赴现场;根据火灾爆炸(泄漏)影响范围,设置禁区,布置哨岗,加强警戒,巡逻检查,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禁区;

b.接到报警后,封闭厂区大门,维持厂区道路交通秩序,严禁外来人员入厂围观;

c.保安队应到事故发生区域封路,指挥抢救车辆行驶路线;

3)医疗救助组职责:由质量保证、生产、总务、工务四部门人员组成。负责人:汪旭。办公地点:总务办公室。电话:3316359。

a.熟悉厂区内危险物质对人体危害的特性及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

b.储备足量的急救器材和药品,并能随时取用;

c.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做好准备工作,伤者送来后,根据受伤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伤者进行急救,重伤员及时转院抢救;

d.当厂区急救力量无法满足需要时,向其他医疗单位申请救援并迅速转移伤者。

4)物资保障组职责:由购买科负责。负责人:高中良。办公地点:购买办公室。电话:3310996。

a.物资保障组在接到报警后,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准备抢险抢救物质及设备等工具;

b.根据生产部门、事故装置查明事故部位管线、法兰、阀门、设备型号及几何尺寸,对照库存储备,及时准确地提供备件;

c.根据事故的程度,及时向外单位联系。调剂物质、工程器具等;

d.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e.负责抢险救援物质的运输。

5)通讯保障组职责:由工务部负责。负责人:方仁江。办公地点:工务部维修班。电话:3316442。

a.通讯保障组接到报警后,立即采取措施中断一般外线电话,确保事故处理外线畅通,应急指挥部处理事故所用电话迅速、准确无误;

b.迅速通知应急指挥部、各救援专业队及有关部门,查明事故源外协部位及原因,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下达按应急预案处置的命令;

c.接受指挥部指令对外信息发布

6)疏散引导组:由人事科负责。负责人:李婕。办公地点:人事科办公室。电话:3316376。

a.负责公众疏散(包括厂内人员和厂外周边人员),引导消防人员或医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b.引导外来救援力量进入事故发生点。

7)事件调查组:由质量保证、生产、工务部门共7人组成。负责人:尹学凤。办公地点:质量保证部办公室。电话:3316398。

a.主要负责事件的调查分析和取证。造成损失和灾害的评估。配合环保机关调查取证。向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提供事件分析报告。

b.负责确认灭火、抢险后事故现场的洗消去污,泄漏物防化、防毒处理。为恢复生产作好准备。

4.2.5应急作业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作业程序见附件三。

5. 预防与预警

5.1环境风险源监控

企业环境风险事件主要来自:

1)乙醇泄漏造成的污染及次生灾害;

2)危险化学品储存和质量保证部剧毒试剂泄漏或丢失造成的污染;

3)污水处理站污水泄漏造成的水污染;

4)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做好物料储存区和QC剧毒试剂的管理及风险源点的检查,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安全事件的发生。

5.1.1公司工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部位以及危险固体废弃物储存部位、易发生非正常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部位进行检查和汇总,掌握厂区内污染源的详细情况,确定环境风险目标,并及时更新。对检查出现问题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所涉及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及时排除隐患,确保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1.2污水处理岗位人员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污水井、雨水井和管网的检查,定期监测水质,发现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并上报分管领导。

5.1.3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要严格遵守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危险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要严格区分,分开贮存。废弃物的运输和处理要规范。公司定期对废弃物特别是危险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进行检查。

5.1.4 各责任部门加强对本部门范围内的环境风险目标的日常监管和安全防范工作,确定相关责任人,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限期整改事故隐患。

5.1.5 易发生危化品泄漏的场所由责任部门负责日常巡查,发现设备“跑、冒、滴、漏、操作异常”等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应立即整改。

5.1.6 危险物质生产、使用中,应尽量采取密闭化、管道化、机械化,选用安全可靠的设备、材质,减少危险物质挥发,贮存场所符合设计规范,安全设施配备齐全、完好。

5.1.7风险源重点部位安装有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仪器、视频监控系统,储罐区设有围堰,污水处理站建有162m3环境事故应急池

5.2预防事件措施:

5.2.1 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通过分析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安排应急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5.2.2 减少与消除事件影响设施:配备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和应急救援装备,如消防水龙头、消防沙池、灭火器等,认真落实环境应急的处置措施。

5.2.3公司生产作业用乙醇是在低温情况下使用,车间温度常年保持在<15℃,按防爆间设计,有消防自动报警装置,配备有干粉灭火器。污水处理场设有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在线检测pH、COD、氨氮、排水量等,公司也定期检测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公司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定时对生产车间、罐区、危废贮存室进行巡回检查,每周对危险源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加强定期巡检并做好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需上报公司,并提出不断改进的措施。

5.3预警行动




5.3.2 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异常情况,安全生产异常强开,相关部门监测、发现到的异常情况。

5.3.3 信息分析

应急救援办公室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通过预判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程度、可能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发布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的级别或建议应采取的应急准备。

通过分析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安排应急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重点区域配备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和应急救援装备,认真落实环境应急的处置措施。为确保快速、有序和有效的应急能力,环保部门每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定期互动交流等方式对周边群众告知危险物质的危害及避险方法。每年组织实施一次综合应急演练,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修定完善,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方案落实、装备落实”。

5.3.4预警信号

按照环境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分析,发生一、二级预警行动的可能性较小,以下不做过多分析。

1)一级预警状态(红色)

一级预警为已发生火灾爆炸和大面积泄漏事故,泄漏已流入水域或扩散到周边社区、企业;造成的泄漏公司已无能力进行控制。

2)二级预警状态(橙色)

二级预警为已发生火灾和泄漏,在极短时间内难以处置控制,未对周边企业、社区产生影响的事件。

3)三级预警状态(黄色)

a.设备、设施严重故障,将会导致泄漏、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

b.现场发现存在泄漏或火灾迹象的;

c.可燃气体检测系统发出警报;

d.遇雷雨、强台风、极端高温、汛涝等恶劣气候。

E.其他异常现象。

4)四级预警状态(蓝色)

对环境影响较小或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经过及时处理后可恢复正常,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状态的。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的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5.3.5 预警信息的发布

5.3.5.1 根据各种信息及事态发展趋势分析得出未来事件的发展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件时,经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批准,应急救援办公室应立即向相关单位、事件涉及范围内的人员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息。

5.3.5.2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公司内部OA系统、内外部电话、短息、口头通知、广播等。

5.3.6预警行动方式

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分级相应。一级预警信号发布后,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做好相应准备;二级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成员单位做好相应准备;三/四级预警信号发布后,主责参与应急救援的各部门做好相应准备

进入预警状态后,各成员单位分级做好参与应急行动的准备工作:

(1) 相关单位、部门加强值班、值守,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相应准备;

(2) 可能受到事件危害的生产场所根据预警信号,采取局部停产、全部停产,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3) 可能受到环境事件危害的人员做好转移、撤离或者疏散的准备。

(4) 各方面准备的应急力量、指定的应急队伍开始就地待命;其中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参加应急人员结集时,需尽快对本职工作做好交接,方可参加应急队伍开始待命;环境监测小组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 应急保障队伍、应急设备、材料等准备完毕,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6) 预警事件一旦发生,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相关部门立即投入应急工作。

5.4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见附件二。

6 信息报告和通报

严格遵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信息报告要求与流程,规范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通报。

突发环境事件要第一时间报告环保部门,拨打电话 “12369”。

6.1内部信息报告与通知

公司保安员工24小时值班,一旦发生事故,通过内、外线电话与有关应急救援部门、人员联系;

公司有关应急指挥成员的手机实行24小时开机,发生紧急情况时通过手机联系、传达有关应急信息和命令;

自动报警装置:发生火情时可在保安值班室自动声光报警;

人工报警:辖区现场人员发现火灾或泄漏时,可通过内线电话报警;

事件信息通报: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实施”原则,事件发生部门的事件发现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逐级报告(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接到报告的各级负责人必须启动相应《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处置并上报。任何部门不得迟报、谎报和漏报,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公司领导在接到事件单位事件报告后,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6.2外部信息报告与通报

发生火灾、爆炸、中毒、重大伤亡事故和重(特)大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等事故,在第一时间,按事故类别向公安消防、安监所等部门报告,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上报,由总指挥或指令有关人员立即通过电话或派人员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故情况。

6.3事件报告基本要求与内容

6.3.1 事件报告要求

1)公司设24小时值班电话,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发现人或值班人员应立即报告公司值班人员,或直接报告公司主要负责人,并立即实施救援。

2)公司主要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

3)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4)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5)事故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将正式书面事故报告上报公司安全环保管理部门。

6.3.2事件报警基本内容

1)单位名称、地址;

2)污染发生地点、时间和污染物;

3)有无人员伤亡与被困人员;

4)报警人姓名与联系电话,待接警人挂电话后才挂断电话;

5)报警时应尽量使用普通话。

6.3.3 内部报告基本内容

1)事件地点、时间以及主要污染物;

2)事件类型: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动态等;

3)有无人员伤亡与被困人员;

4)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6.3.4 政府部门报告基本内容

1)单位名称、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及事件现场情况;

2)主要污染物和数量(实际泄漏量或估算泄漏量);

3)事件的简要经过,事件类型;

4)污染物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是否对外单位影响和可能的程度;

5)事件已造成和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损失;

6)需要增援和救援的需求;

具体联系电话见附件二。

6.3.5向可能受影响企业通报及向外部单位请求支援方式、方法

1)当环境事故可能威胁到公司外居民或外部企业时,指挥部立即向大通区人民政府汇报做好周边群众和企业人员的疏散,工务部和其他应急队队员协助周边群众根据上(侧)风向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将公司周边人员疏散情况及时向救援领导小组报告。

2)公司一旦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故,在本单位抢险救援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机社会安全时,“指挥领导小组”必须立即向友邻单位通报,必要时电话请求社会力量援助。

6.4 事件报告时限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在发生事件后1小时内。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6.5 事件报告联系电话

事件报告联系电话见附件一、附件二。

7 应急响应与措施 

7.1 响应流程

响应流程见附件十。

7.2 分级响应机制

当发生环境事件时,必须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指挥部根据现场处置需要,启动《预案》,各专业组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迅速开展抢险工作,发生C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时必须向市环保、消防、安监等政府管理部门报告;指挥部必须及时确定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处置办法。

Ⅳ级响应:发生一般泄漏事件,未造成人员受伤和环境影响,事件发生部门启动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启动本预案,由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行动,利用公司所有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员和物资等,进行紧急处理。事故处置期间安全环保部根据介质流向和蒸汽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必要时应急人员应戴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雨衣等防护措施;事故现场泄漏的化学品使用沙土覆盖,泄漏的气体用水喷淋,事故水引入应急事故池。

Ⅲ级响应:当发生较大泄漏事故、火灾等,造成人员受伤及环境影响,应急救援指挥部应及时启动本预案。由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救援行动,各部门积极协助配合,提供必要人员、设备、物资资源等,同时向市环保、消防、安监等政府管理部门报告。

Ⅱ级和Ⅰ级响应:当发生重大或特大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如发生特殊化学试剂泄漏、易制毒化学试剂丢失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无法控制,已影响到周边环境时,由应急指挥部决定,立即向市环保、消防、安监等政府管理部门报告,请求支援,并利用外部资源处理紧急情况。同时指挥部应安排医疗救助组立即拨打110120进行求援,同时安排应急人员协助政府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紧急疏散;副总指挥通知经开区环保局及地方政府,报告当前情况(发生事故单位和地址,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事故发生时间和预期持续时间,事故类型,主要污染物和大约产生数量,污染物当前危害情况,伤亡情况,已知或预期环境风险、人体健康风险及接触人员医疗建议)请求外部支援力量。并协助政府、公安等部门向周边敏感区发出警报信息。并明确要求紧急疏散的方向。





7.3 应急措施

7.3.1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方法

7.3.1.1 储罐区火灾、爆炸应急处置

1)各作业岗位停止作业,关闭相关的机泵、电源,相临贯通的储罐或管道工艺阀门,转移现场可燃或易燃物品;

2)就近人员立即参与抢救或搜寻可能的受伤、被困人员;

3)发现者向部门长报告,并立即向公安消防队报警,并向公司应急指挥长报告;

4) 现场人员立即开启着火罐附近所配灭火器进行救火,并安排人员运送灭火器材。

5)遇有乙醇泄漏时,及时组织人员围堵或引至安全场所和容器(乙醇废液收集池);

6)公安消防队到场后,由消防指挥员指挥火灾扑救,公司抢险人员协同扑救;

7)遇火势无法控制,着火罐有迹象发生爆炸或危及临近罐爆炸时,及时疏散撤离所有人员至公司足球场。

7.3.1.2车间火灾处置

1)确认起火地点或位置;

2)按报告程序报警;

3)就地使用现场与附近灭火器扑救;

4)转移重要物资、资料或易燃、可燃物资,保持消防救援通道畅通;

5)如有人在建筑物内时,须在安全的条件下组织搜救或通知消防人员搜救,遇有人员受伤,应及时抢救伤员;

6)火势较小时,就地使用灭火器材灭火,组织人员集中周边移动灭火器协同扑救;

7)遇火势无法控制,及时疏散撤离所有人员。

7.3.1.3酒精泄漏处置

1)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安全防护。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件情况和事件发展,确定事件波及区人员的撤离。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2)泄漏源控制: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止生产、减负荷生产等。

3)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7.3.1.4乙酸泄漏处置

1)立即将事件汇报给部门及公司领导,疏散泄漏污染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全封闭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2)现场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冲洗水排入废水系统。

3)现场隔离

a.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设定危险隔离区,视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可适当向外扩大;

b.危险隔离区边界设置明显警戒带,并在主要位置设专人警戒;

c.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危险隔离区;

d.进入危险隔离区的人员严禁携带各种危险物品,不准使用非防爆器具(手机、手电等);  

e. 禁止一切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防止发生火情。

4)伤员救护  

a. 如有人员受伤,现场救护组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立即帮助伤员脱离现场至安全地带,进行紧急抢救,联系救护中心(120),派人引导专业救护人员到现场急救;

b.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困难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c.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水冲至少15分钟;

d.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现场洗眼器以流动的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e.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

7.3.1.5危险废弃物泄漏

1)确定泄漏物名称、性质和泄漏量。  

2) 现场警戒,在彻底收集处理前严禁他人接近。 

3)应急人员必须熟悉此泄漏物质的处理方法。

4)应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相应的应急使用的防护用品。

5) 如泄漏物是易燃物,则必须首先消除泄漏污染区域的点火源。

6) 收集方法

 a. 液体泄露,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切断泄漏源,使用相应的吸收棉或砂土、锯末等吸收后妥善处理。

 b. 固体泄露,使用适当的工具盒容器收集泄漏物。

7.3.1.6泄漏处置时注意事项:

对各类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置,应注意根据其化学危险特性,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具体参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相应的化学品章节。

1)现场应划定警戒区域,派人员警戒阻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现场;

2)使用防爆抢险、回收设备、器具,进入现场人员需穿着防静电防护服、鞋,释放人体静电;

3)切断泄漏气体波及场所内电源,控制一切火源,现场禁止使用非防爆通讯器材;

4)现场人员必须配戴相应有效的呼吸防护器具;

5)现场浓度较大时,视情用喷雾水稀释;

6)有影响邻近企业时,及时通知,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7)需要时,向邻近企业请求设备、器材和技术支援;

8)必要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请求增援;

9)现场清理泄漏物料时:

a.将冲洗的污水应排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危险固体废弃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b.清理时可咨询有关专家,以决定安全和最佳方法后进行,必要时由具备资质的清洗机构清洗。

7.3.1.7 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1)槽(罐、釜等)容器溢出、泄露的污染源切断方案

a.若物料过满溢出,应先切断物料入槽,将物料转移至其他储罐或容器中,降低至安全液位。

b.若容器少量泄露、人能近前,应先切断各路物料进入,可用湿棉絮、棉布绑扎进行暂时堵漏(也可采用打管卡或用木签、竹签堵塞漏点),同时用最快办法将物料抽入其他储罐或容器中,而后关紧与容器相关连通阀,以减少泄漏量。

c.若容器大量泄漏,人难以靠近,则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查明泄漏部位,迅速切断物料进入,将物料转移至其他容器中,切断与容器相连的有关阀门,防止其他物料继续串入槽内,尽最大努力堵塞泄露源。

d.对液碱、污水等挥发性不大的容器泄漏,需转移至其他容器中,可将液位降低至安全液位,不外漏即可。对乙醇等挥发性、易燃性较强的物料泄漏,则需将容器内全部物料进行转移。

2)物料包装桶泄漏的污染源控制

若物料包装桶桶底发生渗漏,应迅速将包装桶倒置;若物料包装桶桶体发生渗漏,应及时移至安全区域,进行转桶。






发布疏散通报。

2)疏散通报必须发布事态的缓急程度,并告之泄漏物危害、注意事项及疏散方向和撤离距离。

3)疏散应由周边单位及村委会相关领导进行引导,有组织、有目的性的向上风向疏散。人员紧急疏散过程中,需保证现场井然有序,疏散顺序从最危险地段人员先开始,相互兼顾归照应,到达指定安置点集中。

4)疏散结束后,周边单位及村委会负责人应对人员进行清点,查清是否有无关人员留在危险区。

7.3.6.5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

对受污染影响的周边道路应迅速建议上级政府对道路进行封闭,停止通行,禁止无关车辆进入,人员限制进入,抢险车辆应引导从上风向或随车人员采取防护措施进入事故现场。

7.3.6.6临时安置场所

现场指挥部应根据现场污染情况,建议周边单位及村庄居民安置点设置的位置,原则上将安置点设立在上风向方位的安全区内,人员不得在低洼处停留,安置点原则上只设置一个,以便于人员统一管理和救护。

7.3.7现场急救与紧急处理

7.3.7.1化学性烧伤

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迅速用流动的清水冲洗至少15 分钟,就医。

7.3.7.2 高温物理性烧伤

身体出现灼烫烧伤后应立即脱去着火或被热液浸透的衣服;或用水浇



灭燃烧的衣服火焰;或将身边可用物件浸湿后覆盖着火处,隔绝空气使火自灭。灭掉火势后不得直接给伤员降温或清理积存物,以免将伤员皮肉撕裂掉。在一时难以找到冲洗水源且不能及时脱衣服,可以就地打滚灭火。迅速就医。

7.3.7.3中毒时的急救处置

1)吸入化学品气体中毒时,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场所,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冬季应注意保暖,送医院治疗;

2)沾染皮肤时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鞋袜等,用大量清水冲洗;

3)溅入眼睛时,用清水冲洗后,送医院治疗;

4)口服中毒时,如非腐蚀性物质,应立即用催吐方法使毒物吐出;误服强酸强碱者,不宜催吐,可服牛奶、蛋清等;误服石油类物品和失去知觉者及抽搐、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吸气时有吼声的患者不能催吐,送医院治疗;

5)急性中毒时为防止虚脱,应使患者头部无枕躺下,挣扎乱闹时,按住手脚,注意不应妨碍血液循环和呼吸,送医院治疗;

6)神智不清时,应使其侧卧,注意呼吸畅通,防止气道梗阻,送医院治疗;

7)呼吸微弱或休克时,可施行心肺复苏术,恢复呼吸后,送医院治疗或请求医院派员至现场急救。

8)CO中毒现场急救:立即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置于新鲜空气处,或打开门窗,尽快通风换气。同时将病人衣领衣扣解开,松开腰带,使其呼吸通畅,并尽快给氧。轻度中毒者可给予鼻导管吸氧,中、重度者,应积极给予常压面罩吸氧,有条件立即给予高压氧治疗。

: 乙醇化学特性见附件九。

   乙酸化学特性见附件十。

7.3.7.4外伤急救处置

1)一般外伤:脱离现场,清除污物,止血包扎,需要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2)骨折时用夹板固定包扎,移动护送时应平躺,防止弯折,送医院治疗。

3)遇静脉大出血时及时绑扎或压迫止血,立即送医院救治。

7.3.7.5医院救治

1) 个别受伤人员救援时,由所在部门派员在公司保安室接引救护车辆至现场;

2)门卫保安协助救护车辆的入厂安全措施的落实;

3)多人受伤、中毒救援时,抢险救援组派人员接引与接洽,并派员跟随;人员送往医院的顺序为新康医院、朝阳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

7.3.7.6现场保护和洗消

1)事件发生后,在事件处理期间,由事件调查组组织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事件处理结束后,事件发生部门、岗位实行警戒,未经应急指挥部批准,所有人员禁止进入事故现场;

3)事故现场拍照、录像,除事故调查管理部门人员外,需经总指挥批准;

4)事故现场的设备、设施等物件证据不得随意移动和清除,抢险必须移动的需作好标记。

5)突发环境事件结束后,公司立即组织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对事故现场的危险和隐患得到妥善处理,防止出现二次环境污染问题,事故现场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应佩戴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

7.3.7.7 应急物资保障供应程序

1)应急物资供应命令由总指挥发布,由副总指挥及物资供应组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供应程序按照总指挥→副总指挥→物资保障组的顺序进行。  

2)应急物资供应的响应。当发生环境事故总指挥下达应急物资供应命令后,物资保障组人员立即安排车辆等工具将应急物资迅速送往事故现场。

7.4应急监测

7.4.1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水环境监测方案

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发生泄漏物料或洗消废水中不同的风险因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 根据全厂有害物质乙醇、乙酸性质,确定本预案地表水应急监测因子为COD、PH值、氨氮。

地表水应急监测方案如下:


1)监测人员根据泄漏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呼吸防护器材和身体防护器材,如防化服、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防护手套等。

2)配置药品过程中随时注意风向,最好在上风向配置药品,防止喷溅。

3)监测人员以二人为一组,相互配合监护,配便携式个人监测器材进入现场。

7.4.3 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

现场监测小组主要负责现场收集资料、采样、快速分析等任务并报出现场快速分析结果,并出具现场快速分析结果单,及时为污水站内实验室分析人员提供参考,及时通过电话或短信的形式报告给指挥中心,确保现场情况及时传送至指挥中心,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指挥中心消息的及时性,有助指挥中心准确而又快速的做决定。

实验室监测主要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好相应记录。

7.4.4 应急监测器材、试剂等的管理措施

1)公司安排责任管理人对监测仪器进行管理,并明确责任。

2)按照监测仪器的监测性质对仪器设备及配套设备进行分类存放。

3)对监测仪器定期送验/送校。

4)对有使用期限的试剂定期检查,按保存条件保存,尽行必要的更换,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5)平时加强检测能力、技术和使用培训。

7.5 应急终止

 当现场符合应急结束条件时,按应急响应级别,分别由现场指挥或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如系启动开发区应急预案,则由政府应急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7.5.1应急结束条件

1)火源已得到控制、扑灭,现场检查确认无残余火种、热源,无物料泄漏;

2)受伤人员已得到有效的救治,失踪人员已确认查实;

3)现场事故设备、设施、建筑已检查确认无危险隐患或可能发生次生危害;

4)泄漏物已得到控制,现场经检测无有毒有害气体。

7.5.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前方指挥所确认终止时机,或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经应急总指挥部批准。

2)前指接到应急指挥部的应急终止通知后,向所属各应急分队下达应急终止通知。

3)前指组织指挥对遭受污染的应急装备器材实施消毒去污处理,组织指挥人员撤离。

7.5.3 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指挥部应根据环保局或上级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到自然过程或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7.6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企业(或事业)单位、社区及人员事件危险已解除; 



2)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进行清洁消洗;

3)事件情况上报事项;

4)需向事件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5)事件原因、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

6)应急过程评价;

7)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8)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

9)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

10)对于应急终止后环境影响要定期监测,最少在一年内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单位对污染物特征因子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对潜在的长时间内难以消除的危害进行监测,评估其危害周期和影响范围。

8 后期处置

8.1善后处置

由公司善后处置小组负责对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工作。组织专家对突发环境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生态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8.1.1生产恢复

C级响应后的生产恢复工作由事件发生部门主导完成,A级和B级响应后的事故现场清理工作由公司应急指挥小组主导完成。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方可恢复生产。

1) 转移、处理、贮存或以合适方式处置废弃材料。

(2)应急设备设施器材的消除污染、维护、更新等工作,足以应对下次紧急状态。

(3)维修或更换有关生产设备。

(4)清理或修复污染场地。

8.1.2事故总结和责任认定

事故得到控制后,由公司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总结和责任认定,总结工作包括:

1)调查污染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评估出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影响和损失评估、遗留待解决的问题等。

(2)应急过程的总结及改进建议,如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应急组织机构是否合理,应急队伍能力是否需要改进,响应程序是否与应急任务相匹配,采用的监测仪器、通讯设备和车辆等是否能够满足应急响应工作的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是否得当,防护设备是否满足要求等。

(3)防止以后不发生类似事件,对现有管理、操作等方面进行改进的措施。

8.2保险

公司已办理财产险,并为所有员工办理工伤保险,由财务部门及时联系保险部门进行现场勘查,处理理赔事宜。





附件二:外部应急救援单位联系方式